近年来,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始终将党的建设摆在首位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以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社保蓝”,创新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“双促双升”机制,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工伤保险服务管理向精细化、标准化、高质量迈进,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践行“人民至上”发展理念,参保扩面、待遇保障、经办服务等各项指标屡创新高,让“红色引擎”持续为工伤保险经办工作提档升级注入强劲动能。
党建+扩面提质,织密民生保障“安全网”。“多亏了你们上门宣讲政策,我们这些灵活就业的建筑工人也能有工伤保险兜底,干活心里踏实多了!”农民工王师傅激动地说。今年以来,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示范作用,抽调业务骨干组建“政策宣讲先锋队”,针对小微企业、新业态从业者、灵活就业人员等参保薄弱群体,运用“数据找人”“精准画像”等智能技术,通过上门宣讲、线上推送、校企联动等方式,实现法定人群应保尽保。持续推进落实中小微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,助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稳步推进,巩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的长效机制,落实联席会议制度,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督查检查,促进工程建设领域工伤保险全覆盖。上半年,全区参保单位增至72749户,参保人数达153.62万人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02.41%。
党建+风险防控,筑牢安全防护“防火墙”。“以前车间总有些安全隐患没注意,专家来排查后,不仅帮我们整改了,还教了实用的防护技巧,现在工人们安全意识强多了!”宁夏某化工公司负责人感慨道。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矿山、建筑、化工等高危行业设立“工伤预防责任区”,构建“政策宣传+隐患排查+技能培训”的多维预防体系。党员骨干带头深入企业一线,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“安全生产月”“隐患清零行动”等活动,为30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安全培训,排查整改隐患1.2万处。针对工伤事故高发领域,制作《工伤预防科普手册》《典型案例警示片》,通过企业晨会、车间看板、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。2024年,全区工伤事故同比下降9.1%(减少929起)。
党建+服务升级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“现在工伤认定网上就能申请,材料拍照上传就行,党员同志还会短信提醒进度,比以前省了太多时间!”企业人事专员王女士说。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融入业务全流程,把工伤认定、待遇申领等23项业务嵌入“政务服务网”“手机APP”等平台,实现“一网通办”掌上可办”,办理时限平均缩短50%。针对老年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,创新推出“代办帮办”服务,安排专人协助填写表单、上传材料。对企业经办人员开展“专题培训课”,通过线上直播、线下实操等方式,讲解系统操作、政策要点,累计培训1.2万人次。建立“短信提醒”机制,在工伤认定受理、待遇发放等关键节点自动推送信息,让群众实时掌握业务进度。通过“支部联建”模式,与医疗机构、康复机构党组织结对共建,规范75家协议医疗机构、14家康复机构、6家辅具配置机构的服务标准,构建起覆盖区、市、县三级的全域服务网络。
党建+跨省结算,破解异地办事“梗阻点”。“本来以为在外地受伤报销会很麻烦,没想到直接刷卡就结算了,党员攻坚组真是帮了大忙!”从内蒙来宁务工的李明,在自治区附属医院办理工伤医疗费用结算时,切实感受到跨省通办的便利。为解决流动就业人员异地就医“跑腿”“垫资”问题,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“党员攻坚组”,扎实推进系统对接、政策培训、流程优化等工作,实现自治区内所有协议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。自7月1日起,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,让千万流动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“跨省通办”的温暖。
党建+基金监管,守牢民生保障“压舱石”。“基金是老百姓的‘救命钱’,我们必须用最严的监管守护好!”自治区社保局构建“党组牵头、支部落实、党员尽责、群众监督”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,开展“基金安全巩固年”行动,通过大数据筛查、现场核查、交叉检查等方式,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。党员干部带头落实基金监管责任,建立“基金收支动态监测表”,每月分析收支数据、预警风险点。上半年,全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.22亿元,同比增长46.63%;支出4.35亿元,同比下降4.19%;累计结余7.57亿元,同比增长6.62%,静态支付能力达10.4个月。
【撰稿:郑强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