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党支部以“公共文化服务千家万户、文化惠民润泽民生”为核心目标,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、社会化发展,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、惠及群众。
推动文化服务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转变。通过实施“文化惠民工程”,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,开展需求调研、项目策划、活动组织和服务保障,确保每一项文化活动都贴近群众、服务百姓。特别是在传统节日、重要节庆期间,策划推出“四季村晚”“非遗过大年”等系列活动,将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,把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心坎上。目前,全区已建成文化馆27个、公共图书馆27个、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245个,村(社区)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。创新打造“城市书房”“阅读岛”“文化驿站”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推动形成“都市15分钟”“农村30分钟”城乡文化圈,构建起覆盖城乡、便捷高效、保基本、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实行无障碍、零门槛免费开放,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超1600场次,“清凉宁夏”广场文化演出达1500场以上,做到“天天有活动、周周有演出、月月有主题”。
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每个人群。公共文化机构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入福利院、军营、社区、学校等特殊群体,开展文艺演出、展览培训、阅读推广等系列文化助残活动,传播爱心,激发社会正能量。联合宁夏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美术馆党支部开展“与爱同行,欢乐相伴”文旅助残送温暖送关怀活动,组织策划为宁夏福利院孤残群众送温暖送关怀,带去慰问品和精彩纷呈的演出节目,活动被央视新闻、宁夏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。2025年成功组织举办第十九届西部民歌(花儿)歌会暨“四季村歌”示范展示活动,吸引来自全国26个省(区、市)的代表队,232名嘉宾齐聚塞上江南,共同开启民歌文化盛宴,活动涵盖开幕式、歌手大赛、民歌即兴快闪表演、沉浸式民歌展演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、“四季村歌”展演、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等多个板块,全方位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推动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、服务当代社会。2025年精心组织“沿着黄河讲非遗”黄河流域非遗巡讲(展演)活动,来自黄河流域的32名非遗人员组建讲解展演团队,赴区内五市及黄河流域省区开展非遗讲解、展演、展销活动,生动阐释黄河流域非遗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,展现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成果,共同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让新时代“黄河大合唱”在非遗的故事里传响,扩大宁夏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。大力推进“非遗进校园”行动,专程为学校师生带去阅读分享服务、中华传统印刷技艺、剪纸体验、皮影戏和传统戏曲艺术进班级等实践活动项目,让学校师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,这种沉浸式、互动式的文化教育,不仅丰富课后服务内容,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【撰稿:张彬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