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聚焦民族团结进步月主题,以“实地参观+学习研讨”的方式,组织党员干部赴西夏陵博物馆开展集体主题党日活动,实地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魅力,以生动实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。
走进西夏陵博物馆,仿佛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,党员干部跟随讲解员,通过馆内珍贵文物、历史影像和数字化展陈,沉浸式了解西夏历史文化和西夏陵传承保护史,认识到西夏陵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元素,是中华文化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。在这里,党员干部不仅读懂了一个王朝更迭的史诗,更能触摸到中华大地兼容并蓄、生生不息的人文根脉,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,进一步激发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。
参观结束后,大家共同学习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》,党员干部代表围绕“牢记嘱托担使命 加快建设示范区”深入交流研讨,谈思想认识、话思路举措、商实践路径。办公厅干部牛天昊表示,走进西夏陵博物馆,实地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史,非常震撼、也深受教育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传承、也是肩头的责任,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紧紧围绕铸牢主线,树牢“四个与共”理念,增进“五个认同”,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、同心共圆中国梦添力添彩。保密办干部王飞谈到,参观西夏陵时,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元。西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,西夏历史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,促进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、共同发展,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我将以史为鉴,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将所感所悟转化为推动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内生动力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保密力量。档案馆干部王海荣谈到,通过参加活动,重温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融汇聚、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壮阔历程。陵墓的夯土遗迹、残碑铭文、石雕瓷器,这些沉默却有力的见证者,不仅勾勒出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”的文明脉络,更生动诠释了各民族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命运与共。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,那些泛黄的档案卷册,向世界娓娓道来在宁夏这片土地上,党项羌与汉、回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往事。作为档案工作者,不仅承担着保存历史的重要使命,更应努力守护好、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民族记忆,让档案中蕴含的文明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,以团结凝聚的力量共筑复兴之基。专用通信局干部曹红佳表示,参观西夏陵博物馆,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民族交融史。西夏文明与中原文明互通互鉴,彰显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融、携手前行的历史轨迹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,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,筑牢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。公务服务中心干部王楠谈到,观西夏陵荒芜的遗址,看博物馆斑驳的文物,听讲解员生动地讲述,一段尘封的历史浮现在眼前。西夏虽已逝去,但其灿烂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血脉,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。这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,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,在传承历史文脉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我们要以史为鉴,开创未来,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,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。
这次活动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,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。通过参观学习,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,在历史长河中,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、崇礼亲仁,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、勇猛刚健,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、敢拼会赢,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,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。大家纷纷表示,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、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,树牢“四个与共”的共同体理念,增进“五个认同”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融入“三服务”工作全过程、各方面,不断增强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政治自觉、思想自觉、行动自觉,以更加坚定的信心、更加饱满的精神、更加充沛的干劲凝心聚力、干事创业,为加快建设示范区、推动“三服务”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【撰稿:周波】